Copyright ©2013-2017 中国学术论文查重检测系统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黔ICP备19012782号-3.
为何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会屡禁不止呢? 蔡元培曾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 大学学术研究的目的,本应该是创新学术成果,服务人才培养,推动文明进步。 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道德与利益相互矛盾的情形,一边是经济的繁荣,一边却是道德的沉沦。
一、高等学校对下列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伪造注释;(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二、高等学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
对待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及各高校的态度历来是明确的,就是“零容忍”。 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依据不足,工作机制不完善,调查处理程序不规范,不同高校处理标准差别较大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治理。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是为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 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于2016年6月16日发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1] 。 [2]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已于2016年4月5日经教育部2016年第14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